|
老子说,“知和曰常,知常曰明”。懂得德性和谐,符合天道,这可称之为常,自然而长久;知晓天道,顺从天道,这可称为明,洞彻万物,顺其自然。知和曰常。究竟什么是和,与什么和,怎样才能和呢?“和”,本义是声音相应,即“音声相和”,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。后引出和谐、和合等义。和于道。“道生之,德畜之”,万物源于道,据于德。尊道而贵德,和则万物生。背道失德,则不和,不和则不继,难于持久。凡是自然的东西,本身就是和谐的,合于天然本性,无论内在与外在都是和谐统一的,这就是“唯道是从”的结果。和于道,自觉地尊道从道,行于大道。心与道合,与道同行,执一而御万,通于一而万事毕。和于德。庄子曰:“夫德,和也”,“德者,成和之修也”。合于万物之德。和是德的重要内涵。万物之间密切关联,同源同体,和谐共生。人类不是主宰,万物自有存在意义,不是为人类而存在。和,就是顺任万物之性,顺其自然,无为无事,不主宰不改造不干涉,“善利万物而不争”,“利而不害”,一切自然天成,“无为而无不为”。和于人。调和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。重点是调和自己的阳性少一点,阴性多一些,知其阳,守其阴,复归于朴,人人和谐,天下太平。具体讲,就是无为不争,守柔持中。就是要“不自见,不自是”,“知其雄,守其雌”,“不敢为天下先”。人际关系的调和,关键在于减损知欲,挫锐解纷,和光同尘,不分亲疏厚薄,不分贵贱高下,不分利害得失,达到 “玄同”而不争的境界,就是和谐的境界。不争就是和,和就是不争,不争上,不争大,不争先,不争强,不与人争言,不与人争利,不与人争功名,不与人争天下。和则两利,争则两害。不争是福,不争是和,不争是治,争是祸,争是不和,争是不治。因此,调和人与人的关系,重点调和自己,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调和好了,自然无为,不争不言,自然整个社会就和谐了,天下自然就太平了。和于己。调和身心,达到内外相和,虚实相融,身心和谐,才是长生久视之道。“营魄抱一,能无离乎?”身心能否统一,节奏一致呢?身在此,心在彼,需要一点,贪念很多,结果心为形役,身体成了心灵的监狱。“涤除玄览,能无疵乎?明白四达,能无知乎?”无知无欲,才是本心,才是初心,才是真心。修行不是做加法,而是减法,“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”,才能达到身心的大统一,大和谐。只专注身体养生,追求“五色”“五音”“五味”享用,对身体是一种伤害,造成“目盲、耳聋、口爽”等。修身不修心,无异于南辕北辙,事倍功半。心灵虚静一些,身体强实一些,一虚一实,一静一动,一柔一刚,才合阴阳之道,才是内外兼修,虚实合炼,身心合一,天人合一,才是真正的自然养生之道。和是修养的最高境界。和是包容一切,“和而不同”,承认并包容万事万物的差异性;和是顺随一切,“顺其自然”,纯任其性,接受并尊重万物成就其自己,“善利万物而不争”,“利而不害”。修行最高的境界就是庄子《逍遥游》里描写的神人,“之人也,之德也,将磅礴万物以为一”,即达到混同万物、物我两忘、万物为一的状态。这种最高境界是和,和是包容接纳一切的,无论外在的境遇如何变化,内心都能保持虚静恬淡的状态,这就是和。和,可以说是万物合于道的最佳状态,和是一种阴阳平衡与交融,这样万物才能最持久,也最符合天道。和不会带来伤害,和意味着有序、和谐、太平、包容、交融。 |
|